<< 返回上一页
金融法官的定力、智慧和担当——黄浦法院谢琴铮

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是法律人心中的梦想。

谢琴铮也一样。

从法学生到金融法官

2009年,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的谢琴铮考入了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黄浦法院),成为当时成立刚满一周年的金融审判庭的一员,从此扎根,开始了她的金融审判逐梦之路。

同大部分法官一样,刚进入法院的谢琴铮要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书记员学起。而基层法院书记员的日常,琐碎而繁杂。签发传票、收发快递材料、查询送达情况;一手计算器一手证据材料计算本金、利息、罚息、复利;逐字逐句比对卷宗进行文书校对;在海量证据材料中分门别类整理卷宗归档;随时接待当事人来电来访……林林总总,谢琴铮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但也正是在这忙忙碌碌的过程中,谢琴铮对于法院的工作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体验,法官肩上的“责任”二字,她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中。

“在办案过程中,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影响到当事人正常的生活,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远远比抽象的‘法治’概念更为迫切,更加真实。”

谢琴铮说,法院的每一个岗位,都在用自己的力量肩负起法治的重任,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马虎不得。

担任书记员工作期间打下的扎实基础,让谢琴铮在后来成为一名法官时,受益良多。她不仅对审判工作的流程与细节了熟于心,也对金融审判工作的难点、要点和盲区有了敏锐的认识,这更成为她现在每年保持结案数超过200余件的底气。

2012年,谢琴铮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

也就在那一年,钢贸危机引发的供应链信贷危机集中爆发。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钢铁企业及下游贸易商普遍出现经营困难、资金短缺,特别是严重依赖资金流的钢材贸易商,发生整体性亏损,出现贷款逾期和欠息。

这导致大批量被告来自同一行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涌入了上海黄浦法院,金融审判庭遭遇了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年轻法官自然责无旁贷,谢琴铮义无反顾迎难而上。

为了弄清案件事实,她多次往返于郊区的仓库清点质押物。那段日子里,她没日没夜地处理送达、开庭、谈话,沉浸在合同、数字的世界里,就连上下班途中也会随身携带小本本,随时记录下法律难点,便于研究学习。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3年时间,随着钢贸危机的尘埃落定,经历了这场大考的谢琴铮也更加从容。

在感性与理智的磨炼中成长

2015年,P2P爆雷,大量网络借贷纠纷案件进入诉讼。让谢琴铮印象深刻的是,在一起某投资公司作为被告的案件中,原告都是投资了该公司的所谓理财产品,有人卖房投资,有人用养老钱投资,甚至还有人是用家人的死亡赔偿金进行投资,但最终所谓的投资公司无法到期兑付,投资者纷纷诉至法院。

“其实内心里我也非常同情这些所谓的投资者,案件审理中也想方设法为他们考虑,尽量给他们提供诉讼便利。”但让谢琴铮没有想到的是,开庭的时候,原告方还是将各种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到了法院以及法官身上,无理取闹、威胁恐吓,甚至当场质疑她包庇被告。

“当时自己特别委屈,审判工作的真实状态与自己最初对法官职业的期待真的相去甚远。”谢琴铮有些失望,但冷静之后,她渐渐领悟到,要当好一名法官需要有理性的内核,不为负面情绪所左右,作出无偏无私的公正判决。

法官的内核是理性,哪怕当事人对你出言不逊,但在最后审判的时候,也需要剔除这些情感的因素,在情绪之外,按照查明的事实、法律的规定,分清责任。

谢琴铮说,正是在这一轮一轮感性与理智的磨炼中,自己也收获了成长。

对于自己成长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谢琴铮也非常乐于与身边的年轻同事分享,让他们少走弯路。作为支部组织委员,她是青年干警的知心姐姐。新进法官对庭审驾驭能力的提升有困惑,会去找她;法官助理们对入额考试感到迷茫和焦虑,会去找她;调研骨干遇到论文写作瓶颈,也会去找她。而她一直都是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去帮助这些“小朋友们”。她总结自己的庭审经验,从庭前准备、庭审驾驭、庭后整理等各个环节给新入额法官传授独门锦囊;她结合自身的入额经历,因人而异地为法官助理给出备考建议;她鼓励青年干警勤思考、多动笔,以审判实践为根基,深入挖掘工作中的特色亮点,不断增强调研能力和写作技能。

如今,她所带教的法官助理每年参与审理的案件数量达100件以上,已经逐渐成长为具备独立办案的法官后备力量。2019年,她带领所在的“证券、保险审判调研专业团队”参与创建“上海法院青年文明号”,并最终获评。

“社会医生”的责任

谢琴铮常常把自己的工作称为“社会医生”,因为她始终觉得作为一名法官,工作不应局限于法庭,化解社会矛盾、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法官应负起的社会责任。

面对钢贸纠纷案件持续增长,她在审理好案件的同时,她还逐案进行信息采集工作,记录数量、梳理问题、整理素材,并形成了内容翔实的情况反映,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送有关情况。3年过后,钢贸危机相关的纠纷基本处理完毕,她用积累的审判经验撰写了《钢贸融资纠纷的“繁”与“难”》,系统梳理了该类案件的特点与难点,为以后相关纠纷的审理指明了方向。

在办案之余,她还奔走于辖区内的居民区,为老年人讲解银行卡使用安全须知、防范电信诈骗、警示保险理财投资中的风险。她还受聘担任区工商联“法官讲堂”的讲师,深入企业答疑解惑,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抵御风险能力,为优化辖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添砖加瓦。

近年来,她撰写了《无效融资合同项下不当平仓行为的责任承担》《资管新规破刚兑对明股实债争议解决的影响》《分级基金净值显示错误引发赔偿纠纷的司法裁量原则》《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对P2P网络借贷案件的实证分析》等文章,参与了最高院组织的关于网络借贷和网络盗刷纠纷等司法解释的拟定过程,以更宏观、更深入的方式审视案件,总结审判经验,贡献司法智慧,力求将个案思考、集体经验和对法律的理解与学术界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进行沟通。
“作为一名金融法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法治对于金融领域创新治理的重大意义,在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金融创新日益活跃的当下,必须积极适应新生的事物,合理把握司法对市场干预和规制的作用。”

在谢琴铮看来,金融审判面对的是充满创新的市场,随时会出现各种新问题考验着法官的智慧。时代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内心不变的,永远是法官的定力、智慧和担当。

打好化解金融纠纷前哨战

金融纠纷审判周期长、手续繁琐、调解成功率低是长期以来困扰金融纠纷化解的痛点。优化非诉调解机制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些年来,谢琴铮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更多的金融纠纷通过诉讼程序之外的途径得以便捷、高效的化解。

最近,谢琴铮审理了这样一起金融纠纷。一家消费电子产品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电子产品意外损坏保修责任保险,消费者购买的指定型号产品发生故障后,由维修商予以维修或更换,期间产生的费用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给手机公司。但之后厂家与保险公司就理赔数额产生分歧,诉至法院。

这是一种全新的保险运营模式,保单随每一单产品的销售自动生成,出险后,保险公司也不实际参与核赔过程,由此导致厂家与保险公司对理赔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产生重大分歧。1万余条争议理赔数据,维修项目各不相同,而电子产品价格又瞬息万变,案件审理困难重重。

“类似这样的金融纠纷,如果通过诉讼方式,每一项都要证据支撑,工作量巨大,费时费力,也不利于金融创新。”在谢琴铮看来,在查明案件基本事实的前提下促使双方和解,或许是更为优选的方案。

组织双方当事人证据交换,还原业务模式、厘清业务流程、核对巨额理赔数据,释明法律风险并明确举证责任,最终在谢琴铮和合议庭其他法官的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

案件审结了,谢琴铮如释重负,但她也思考着,如何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非诉讼解决机制,让更多金融纠纷在进入法院之前就能得到专业高效的处理,金融法官在这其中又能做些什么? 

在院、庭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谢琴铮密集前往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开展调研,深入交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筹划在外滩金融集聚带内设立一个金融调解工作室。如今,调解工作室已初具雏形。

工作室以上海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以及市司法局智慧调解平台为依托,积极探索先行调解,跨前一步化解金融纠纷。同时,还与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合作,深入外滩金融集聚带,现场调解、就地解纷,提高金融纠纷的调解效率,为当事人提供诉讼便利。

“金融调解工作室将更有利于金融法官在金融市场的最前沿以最便捷、高效的手段调处纠纷,同时也将有助于金融机构依法审慎处置金融风险,避免金融风险在行业内的积聚、传递和蔓延。”谢琴铮说。

“回望来时路,从法学生到法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必须用理性筑牢公正,用专业守护公平。”谢琴铮说,“作为一名金融法官,唯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汲取新的力量,才能以法官的定力、智慧和担当,去适应金融领域各种新的机遇与挑战。”